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武汉理工大学第一届青年教师跨学科学术论坛 ―物流新技术新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2-05

   为了更好地促进物流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和学术交流,2019年11月30日下午15:00,由武汉理工大学青年科协主办,物流工程学院承办的武汉理工大学第一届青年教师跨学科学术论坛物流新技术新发展分论坛在南湖校区图书馆708如期举办,论坛由我校青年教师科协交通与海洋工程学部委员张艳伟副教授主持。本次物流新技术新发展分论坛邀请到了五位来自国内本领域主要高校的海归学者分别针对各自领域作前沿分享。物流工程学院袁建明副院长、张煜教授、戴金山、梅杰、朱超、祝锋、陶孟仑、胡楷雄等数十位相关领域青年学者以及三十多位研究生前来参会交流。

  来自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卓博士,首先着眼于10-20年后“北极航线对枢纽港的冲击”展开演讲。孙教授创造性地将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方法SCGE及国家间贸易数据应用于交通网络流分析,得到了北极航线开通对于包括上海港、深圳港、新加坡港及汉堡港等当前全球主要枢纽港的不同冲击影响,对于上述枢纽港今后的运营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第二场报告主讲人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蒋昕嘉博士,蒋博士围绕着“新型自动化码头的场桥梭车协同调度优化”主题,站在管理决策的角度,从自动化码头轨道吊与穿梭小车协同优化这一困扰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引入列生成求解和标签法等算法,提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独立式VRP路径优化问题的求解思路,清晰的逻辑阐述与码头生产经典问题的结合,引起了在场与会人员的广泛共鸣与一致认同。
  第三场报告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曹菁菁。曹博士就“不同场景下基于传感器数据的人体行为识别研究”开展交流,分享了基于元学习的集成剪枝策略动态选择方法,针对可穿戴场景、室内场景,分别研究了基于传感器的人体行为识别和多传感器选择问题。该主题也引发了物流工程学院李卫东院长的积极回应,与会学者对如何将上述研究与港口场景结合展开了讨论。

  第四场报告的主题是“JIT环境下基于负荷控制的装配作业投产机制与派工法组合策略研究”,主讲人为武汉理工大学楚天学子、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吕海利。吕博士针对多层装配产品制造过程协调与调度难题,以JIT调度为目标,针对多层级、多分支、多装配工序车间调度问题,分享了投产控制与派工法则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及相关研究成果。
  最后一场报告主题为“多船系统的协同优化问题——调度、避碰与靠泊”,主讲人为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的李诗杰博士。李博士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相关专业,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专业背景学科交叉优势非常明显。李博士分享了在船舶调度、多船避碰、靠泊运动控制方面的丰硕成果,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了大家很好的启示。

  论坛持续到晚上20:00,大家积极提问,并展开了深入讨论。张煜教授等对五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分别作了点评,并针对相关热点问题进一步作了解释。在一片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武汉理工大学首届青年跨学科学术论坛物流新技术新发展分论坛落下了帷幕。
  
 

 

  

  通讯员 戴金山  摄影 戴金山     审稿人 张艳伟  徐丹
 

 

  

附件下载: